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针对科技创新教育(以下简称“科创教育”)在中小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建议把科创赛事成绩纳入中小学评价体系。
消息一出便立刻引发热议。纵观这几年,科创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教育部门也鼓励学校开展各种科技进校园活动,每年也举办大量科普进校园活动及科普基地和高新企业研学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也会持续举办专项比赛和训练营活动,如举办航空模型、机器人、信息学竞赛等科创比赛。但是在一部分老师和家长看来,将科创赛事成绩纳入中小学评价体系未免会生出的“功利心”,从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好事。
首先,从事件的起点能看出科创教育在中小学重视不够的现象开始显现。相信不仅仅是在广州,其他地区现在或将来也会出现类似的讨论,现在将问题摆在桌面上更有利于积累我们以后的教育经验。
尤其是广州一直重视科创教育的发展,它的案例更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广州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教育科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政策支持。
2019年5月,广州市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教育、AI 智慧教学成为广州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重要工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人工智能》中小学教材,作为全国首套经省级教材审定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地方教材,已在147所学校开展试点,并于2021学年纳入全市免费教材目录,开展普及推广。
广州之外,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同样认识到只有走科创教育特色之路,才能孕育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诚然,将科创赛事成绩纳入中小学评价体系,可能会让家长们让孩子争相参与竞赛,从而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各种培训。但是任何事情不能一巴掌打死,不少广州的老师也反映在教学工作中能看出“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越早越好”,在大方向上,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发布,“信息科技”也获得了独立课时。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地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更加清晰地凸显。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时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创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科技教育的益处不小,科创竞赛的好处也很大,参与赛事就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提供了动力。对于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来说,适当参与竞赛还是有好处的,而且一定参加教育部审批的竞赛,即官方认可的白名单赛事。
因此,焦虑的家长们要树立理性的教育观,保持因材施教、理性培训的清醒头脑,克服浮躁、功利、盲目跟风的心理,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而科创赛事成绩纳入中小学评价体系的提案,还需要多方讨论、综合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