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3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6章43条,包括总则,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科普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措施以及附则。主要方面包括建立多部门推动科普的组织管理机制,强化社会协同与开放合作;明确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工作职责,规范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创作;推动科普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提升科普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科普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和健全科普工作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完善科普评估制度等。
其中,条例中针对中小学生科普重点人群进行了相关规定,例如规定中明确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把科学启蒙纳入学前教育内容;将科学素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中小学校配备科技总辅导员和必要的科技教师团队,开设科普课程,建立健全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衔接机制。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认为,《条例》从多方面构建“大科普”格局,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可以看出,《条例》将推动上海科普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追溯《条例》源头,还要从去年说起。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上海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长期以来在科普工作协调机制、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科普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
上海市做为国内教育示范城市之一,如今把科学素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预示的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将科学素质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科学素养的具体学习表现又以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科技教育为主,所以科技创新势在必行,创新人才培养也迫在眉睫。
机器人编程教育作为落到实地的科技教育课程载体,通过“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程来增强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借此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服务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如今,教育理念在“双减”意见下将逐步得到实质性转变,让孩子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培养超前的学习领域,而意在把编程与孩子兴趣融合的同时,加强孩子思维与能力各方面的锻炼。
学习编程语言不仅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科技嗅觉,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其中,从一个使用者变身成为创造者。
来源 | 网络
声明 | 除乐博乐博原创文章外,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少儿编程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客服,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